远和近——和一个孩子相处的心路历程

  昏黄的灯光,古老的城墙,匆匆的身影,斑驳了的时光,有的人走近了,有的人则在远离,而相处过的时光,对一个人却会影响深远。


  时间是神奇的,学生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变得熟悉起来,他们卸下面具,给你展示最真实的一面。一对一的教育,除了帮助学生辅导功课之余,还能够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,走进他们的心里,帮助他们解决问题。其实,教过的知识,学生最终大多数都会遗忘,而陪伴他们走过的那段路程,也许会温暖他们一生。


  “如果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,比如爸妈的责怪,老师的批评,你会怎么办?”


  “一觉睡过去,第二天就什么都忘了。”默默用他那低沉的声音,笑嘻嘻地对我说。然而,实际上,默默什么都没有忘记,只是习惯性地把那些伤心的事情深深掩藏。


  第一次见到默默,他正坐在报名大厅的沙发上,抱着手机,低头打游戏,一个胖胖的男生,似乎总是在流着汗。在前几次语文课堂上,默默的话不多,当我向他提问时,他只是乖乖地点头,然后用那浑浊不清的话语回答我的问题。通常情况是,我要让默默复述两三遍,才能明白他究竟想表达什么。慢慢熟络起来,在上课的过程中,默默会偶尔欲言又止地想要跟我讲述些什么,但最终还是忍住了。这个大男孩,有些奇怪,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,我这么猜测。


  三个月过去了,默默的成绩就像心电图,在他的原始成绩上下波动着,我和学生妈妈的两颗心,也随着他的成绩或失落或欣慰。最终,期末考试,默默的成绩又跌到了原始点,默默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诉苦,原来,默默在考试前和她大吵一架,一个星期基本没有写作业,更让默默妈妈伤心的是孩子离家出走,跑到爸爸那里去住了。我略带惊讶地听默默妈妈在电话那头哭诉着自己的经历,默默身上奇特的地方揭开了一小部分答案,原来孩子真的是离异家庭。


  2014年的寒假之后,没想到,默默居然缠着爸爸,自己向他阐述清楚,又报了我和另外一位老师的课程。我的心情很复杂,和默默相处的三个多月里,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,一开始,默默口齿不清,到寒假结课时,却能够清楚地阐述自己的想法。开始时,每次上课,他很少笑,但后来在课堂上,却总是笑呵呵的。印象最深刻地是,一次课堂上,他乐陶陶地给我讲述着周末去听相声的经历,还带上了各种手势表演,讲得绘声绘色。听他讲述完,习惯性地帮助他总结,告诉他哪些部分可以展开详细地叙述,哪些部分可以简洁地交代一下就行了。默默乖乖地点着头,并答应把这件事情写成文章来记趣。但让我担心的是,家长们更关心的分数,以默默当时的情况而言,想要提分难度可想而知。其实,默默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,只是他独特的经历,让他习惯于逃避现实,习惯于受外界控制,又很想和权威对抗,所以导致自控力差,总是做一些不守承诺的事情。


  后来,默默住到了爸爸那边,得到了他想要的自由,爸爸不会像妈妈那样逼迫他做这做那,他像一只脱缰的野马,可以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结果,可想而知,默默虽然每次都乖乖地承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但是因为自制力很差,所以基本上都食言了。时间慢慢地流逝,一次次的大小考试,不断收到默默妈妈转发来的学生在校成绩的报告,语文英语两门一直在辅导的课还算稳定,然而其他学科成绩迅速往下掉。电话另外一端是默默妈妈的心急如焚,是默默爸爸的无可奈何。


  时间一晃过去了半年,2015年的暑假即将到来,我多么希望能让默默以一个良好的结果收尾,也希望能帮助默默打开心扉。考试前的那一段时间里,经常跟默默的妈妈打电话沟通,完全明白了默默的症结所在。期末考试前,最后一堂课,临下课前,我告诉了默默,待会他的妈妈想来看他。默默一开始没有反对,可踟蹰了一会,坚决拒绝了我的请求,自己拿着手机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:“你不要来!”——没有任何的称呼。看了内容,我觉得心里很难过,是什么样的仇恨,让一个孩子那么久都不愿意看一眼自己的妈妈。于是,跟默默讲了一通道理,结果,把自己弄得忍不住哭了,默默却依然是一脸坚决抵抗的神情。事后,默默的妈妈居然因为终于收到孩子的短信了而感到欣喜,她苦涩而欣慰地告诉我“默默理我了!”我的心里却充满了苦涩,一位母亲为了孩子付出很多,结局却是这样的,只是因为用错了教育的方式。


  暑假前最后一次考试,默默的妈妈发来短信,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的语文成绩真的进步了二十多分,这让我感到些许欣慰。打电话给默默,他用平静的语气说,进步那是自然的。我知道,这背后,肯定有着他临考前许多的付出。


  原以为,默默的生活会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,然而,他却走上了一条未知的路途。2015年的暑假,我辗转于各个校区之间,忙着上课,备课。抽出空来给 qq上给默默留言,督促他规划好学习生活,他没有回复,打电话则是不通。五十多天的跑课生活结束了,默默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我,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上课了,一个暑假,默默没有像他之前跟我承诺的那样,去报游泳运动班,就连最爱的围棋课也放弃了。默默沉浸在网络的世界中,他的爸爸对他的态度依然是无可奈何,听之任之。“管不了啦,这孩子这辈子毁了。”默默的妈妈把孩子爸爸的话转述给我。


  秋季开学快一个星期了,默默依然赖在家里,爸爸不给他钱上网,就闹别扭,甚至说威胁老爸的话。跟默默的妈妈要了孩子的住址,拉着默默的英语老师一起去敲他家的门。我们站在门外,用力拍打着门,叫着默默的名字,一开始听到屋内一阵脚步声,后来,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方法,屋内都安静极了,偶尔传来隔壁房间的几声狗叫,我们只能无功而返……


  又一个多星期过去了,默默的妈妈终于说服了孩子的爸爸,把默默送到特殊学校去学习一年。最后一次见到默默,他坐在爸爸的汽车里,低着头,背微微躬着,一如最初我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沉默,我塞给了他一本《摆渡人》,他说了声“谢谢”。汽车拐了个弯消失在视野中,只留下站在树荫中的一位女人——默默的妈妈,泪流满面。在我眼中,默默的妈妈是漂亮优雅,而且非常自强自立的一位女士,但默默口中的妈妈却总是对他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,而且对他极少表现出温和的一面。


  默默的妈妈为了孩子可谓真的付出很多,一个女人,在前夫让她选择房子一半的财产,还是儿子的抚养权时,毅然带着儿子一个人住到了租来的房子里,又用近十年的时光,一点点打拼自己的事业,让自己事业有成,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。对于当时一无所有的她来说,默默就是全部,也正因为如此,她对儿子要求很严格,很少赞许,更多的是不满。默默独特的经历导致孩子特别内向,只能把妈妈传递的这些负面情绪放在心里,用睡觉、遗忘的方式来解决,但却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,比如和妈妈一些观点的冲突,或者因为家庭本身矛盾,而受他大人的挑唆,这些负面情绪莫名其妙转变成了仇恨。时光让孩子成长,独立意识越来越强,而当妈妈想继续像之前那样控制孩子时,就导致默默的逃离,而爸爸的放养式教育,让习惯了要受外界管制的默默,最终走上了一条放任自我的路。


  一个人想法的改变,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打磨。最近,和默默妈妈聊天,提到默默时,她说了一句特别打动我的话:“是我不好,我对待默默的方式不对。” 这句话从一位要强的母亲嘴中说出来是不容易的。有的人只是习惯了对自己要求严格,事事力求完美,因此无法接受别人的否定。这种想法,放在了亲子关系上,就变成了对孩子的求全责备,然后,再斩钉截铁地加上一句:“这么做,都是为你好!”殊不知,这份爱比打骂还要沉重,久而久之,转换成了一种让人厌倦的情绪。


  爱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,需要用行动来付出,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,应该是无条件的,不是一边为孩子付出,一边在那里叫嚷着,我为你付出了许多,你懂吗?是呀,付出从来都是有损于自己的,但正式因为爱,不才弥补了这样的残缺吗?真正的爱,不是今天我考来一个满分,你对我微笑,明天我拿个五十分,你给我一个耳刮子。这样的教育,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让他们无法拥有安全感,在孩子的眼中,父母应该是他们最亲近的人,但如果连亲人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你值不值得爱,而忽略你内心的感受,那么,这个世间是不是就缺少了一些温情?父母要看到孩子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,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给他以鼓励,让孩子带着快乐的心情去成长。这样,才不至于在以后,外界压力消失时,迷茫得不知道自己为何去学习。


  我比较欣赏那些能够把孩子当朋友相处的父母,这样,在时光的流失中,才能保持彼此的尊重,分享生活点滴,共同成长。当你看天上的云时,也许才是你走进孩子心里的时候。